“芙蓉古城”楼书文案(全案)

时间:01-27 20:28:13 浏览:6213来源:http://www.fangxiucai.com分类: 文案范本

  这样的建筑总能让人找到生命与自然的投影:原木,蛮石,随弯就曲,生自天然,是本性,本色,本形之美,是一种灵性的美,弥散着天籁地韵的音律。
  一幢真正称得上“灵性”的建筑,它是能很好的处理好生命与水的关系。“芙蓉古城”深谙“上善若水”,“有水则灵,有水透气”的真谛,从“天水”、生活用水、排污水到观赏、嬉戏之水的处理方式延及建筑与水、人与水、植物与水的亲密程度,都拿捏得恰如其分。“横向之水带环抱之势,流去之水盘桓弥留,汇聚之水清净悠扬”,“一方人筑一方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芙蓉古城”,生命与自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融通与和谐。可谓“八极可围于寸眸,万物可齐于一朝。”回望处,你能深切地体悟到——那柱础,那飞檐,在清风明月下生;那粉墙,那斗拱,在鸟啼虫鸣中长,她们是大自然的亲骨肉……

  可游——“梦回苏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是一种推崇,更是一种共识,也难怪几千年来中国的迁客骚人反复吟咏一个不变的主题——“忆江南”。是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行旅江南的人,谁不为“白云怡意、清泉洗心”的苏州园林而惊叹不置,谁不为“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杭州圣景而叹为观止?谁不为徽州乡土建筑及楠溪江中游古村落这两大中国乡土建筑的代表之作而魂萦梦绕?若不至此,又怎有“生在扬州,玩在杭州,死在徽州”之民谚呢?

  作为成都人,坐拥“锦城丝管日纷纷”的“天府”,心向“暧风曛得游人醉”的“天堂”,然而“海天隔隔”,我们只得以旅游或度假的方式暂寄山水,略释情怀,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天生”的遗憾。
  其实,有的梦想并非在苏杭才能实现,“芙蓉古城”的应运而生,不得不说弥补了成都人这一美丽的缺憾。“芙蓉古城”汲涵丽江、苏杭、周庄等建筑精华和老成都文脉传统,兼收并蓄,厚积薄发,力图做到“很成都”也“很中国”。
  在“芙蓉古城”,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曲径通幽处,园林无俗情”。湖、岛、山、堤、亭、榭、廊、桥、轩、阁、塔等为主要语素的“江南水系园林”,采用“垒土成坡,掘土成溪,移木成林”的方式,达到了“山水并置,自由曲折”的园林至境。园内和风如兰,花开四季,绿树成荫,桃露春浓,荷云夏净,桂风秋馥,梅雪冬妍,燕啄晴泥,蝶飞芳草,石枕苍流,光揉细波,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如诗·如歌·如画”的唯美意境。置身其间,或凭拦顾影、望月坐石,或寄兴觞咏、拂席开樽,顿觉逍遥自得,游心太玄,真可谓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乐中有伴……

  可居——宅院情结


  什么建筑最适合中国人居住?
  现在人们常常谈论欧美的生活方式,什么欧陆风情,港式风格,好像那就是品味和格调,其实是很肤浅的认识。实际上西方的生活方式并不完全适合我们,西方倾向个性化、私密化、形式化,生活内容和生活行为较为单一。表面辉煌下的局促拘谨,宏大建筑之中的孤独,对中国人就很不适应。许多老一辈华侨在国外生活了多年,都无法融入当地社会,发出“乡神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的无限感叹。其实我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对“诗意的栖居”的梦想从来就没有随着时间流逝而消忘,在土生土长的中国人记忆深处,其乐融融的传统居住方式一直占有重要位置。我们很在乎生活的实质性内容,讲究集体氛围和个人随意性以及相互交流沟通,中国式的生活方式的是很具有历史感和影响力的,还具有一种亲和力,它有别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真正适合我们的,还是中国本土文化范围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这种方式体现在建筑上就是“院式建筑”。
  “芙蓉古城”正是将“院式建筑”的精华提炼出来,巧妙组合各种特色建筑(江苏风格建筑、云南风格建筑、川西风格建筑、台湾风格建筑、日本风格建筑等)符号,并成功移植了老成都建筑文脉精华。无论是摆龙门阵的“院坝”,还是“四水归堂”的天井,无不散发着深遂的人文气质和文化底蕴。
  时过境迁,沧桑巨变,昔日老成都身影早已不复存在,矗立于眼前的是崭新而又陌生的城市,人们终日面对如浪挑战,有些忙碌,有些疲惫,有些慵懒。昨天印象虽已消逝,但今天我们仍带着过去的记忆积淀,抑或憧憬想象,深存于感觉和内心对于“生存空间”的欲求中。“芙蓉古城”的开发者正是基于现代人(现代城市中的老、中、青)三代对人性生存空间的强烈欲求,投其所好。尊重传统文脉和精华,修旧如旧,古为今用,营造了这样一个“城外之城”——一个与众不同的现代人共同分享和谐的家园。
  具有中国本土文化范畴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的“院宅建筑”,构成了“芙蓉古城”外部复古建筑形态。“宅者,人之本”,这是院宅建筑思想的精髓,人作为个体,在“芙蓉古城”沿袭的江南“四水归堂”建筑风格中推崇备至,得到了极大的尊重。“外转合,内开放”的结构体系,在营造了“纳阳、通风、采光”的生活空间同时,亦构筑起了牢固的防御系统,使个人的安全和隐私得到了周密保障。
  人是自然的,“人宅相扶,感通天地。”是华夏子民传统居家的上善境界,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在“芙蓉古城”的四合院中表现为“有宅必有园”。或房前屋后,或天井后院,移花植木,垒石掘土,相材度木的匠心独运都力图达成自然空间与居家空间的无缝链接,堆兰叠翠,润泽可人。
  人是社会的,大门之外的“坝子”是人们纳凉消暑的好地方,亦为人与人、户与户之间提供了交流与沟通的社会活动空间。因大门又叫“龙门”,人们就把这种在大门口沟通与交流称作“摆龙门阵”。或则车笠旧侣,或则萍水相逢,机缘巧合,有心无心,触景生情,话发天籁,于是三三两两,自然而然,摆摆杂,进而说说笑,又进而谈谈心,不知话从何谈起,也无所谓如何收场。但觉过眼云烟,一阵清风,身心劳烦顿失,更感和谐融融。“院子”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关系就像空气一样弥漫于生活的整个空间——父子有尊、母女有别、夫妇有恩、子弟有学、乡闾有礼、孝以事亲,友以处邻、毋作非为,淳朴自持……这些素质涵养将以无比顽强的生命力,繁衍下去,实乃蜀人之幸。

  成都的茶馆


  “不喝茶还能成为中国人吗?”——林语堂
  “茶是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惟茶是尚,茶字,形近于荼,声近于X,来源甚古,流传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梁实秋
  “喝茶……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知堂老人

  有句老语:北京的衙门多,成都的茶馆多。
  如果说北京的城门是解读北京的“入门之门”,那么成都的茶馆则是解读成都的一把钥匙。
  茶,原本是中国人的发明,自然也是中国人的爱物。不过最爱喝,又数成都人,至少成都人自己是这么认为的。江浙有绿茶,广东有早茶,西北有奶茶,闽南有乌龙茶,北京有大碗茶,但成都人都看不上:绿茶太淡,沱茶太粗,奶茶以茶代饭,工夫茶是以茶代酒,早茶是以茶为配角,大碗茶则只能叫“牛饮”,只有成都人的盖碗茶,才既有味,又有形。有味,是因为成都的花茶,又香又浓又经久,一碗茶冲七八遍水也无妨;有形,则因为它是茶碗、茶盖、茶船三件头俱全的“盖碗茶”,而且是在茶馆里喝的。从这一点观之,成都人是把“爱茶主义”理解为或者表现为“爱茶馆主义”的。成都的茶馆恐怕也是四川之最,中国之最,世界之最,在成都,闹市有茶楼,街巷有茶摊,公园有茶座,大学有茶园,处处有茶馆。
  林文洵《成都人》一书所言:“环境随意,场地简单,来往之人也就随意。”或喝茶聊天,乱摆一气;或读书看报,闭目养神,互不干扰,各得其所。话可以随便说,水可以尽管添,瓜子皮不妨满地乱吐,想骂娘就大骂其“龟儿子”,岂不快哉!
  成都茶馆的氛围虽是随意的,沏起茶来,可是一点也不含糊。第一,茶具一定得是茶碗、茶盖、茶船三件头,谓之“盖碗茶”,三件头好处不少:茶碗上大下小,体积适中,便于冲茶;茶盖保温透气,搅水隔叶,便于饮茶;茶船稳托碗底,隔热免烫,便于端茶。三件头的设计,可谓用心良苦。第二,水一定得是烧得鲜开的滚水,头道水只盛半盏,叫“养叶子”。等到干干的茶叶滋润舒展开了,才冲第二道,这时,滚滚的开水从长嘴大茶壶中飞流直下,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本文关键字:古城  文案范本物业管理 - 文案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