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空间除居室楼房外,居住小区的单元空间日益显示其生命力。它是居住、生活、服务、环境和安全的统一体,不仅具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我国古代"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以及"疾病相扶持"的理想有可能在一些办得好的社区实现。这方面应该改进的方面是应该更经济、实惠、实用,接近绝大多数居民生活水平。但是一些以牟利为宗旨的"物业公司",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大相径庭的,所有不如人意之处,有待城市管理者经常耳提面命。
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是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之所在。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公共服务和公共物品供应,居民生活需要享受公共教育和公共医疗,参加公共文化活动,需要社交、娱乐、休闲和运动。对自用的单元空间的重视和改进也许是人的本能所能做到的,而忽视公共空间的相应发展仍是城市发展中的普遍现象。城市公共空间的数量和质量均形短缺。尤其是对人们生活中必须的公共空间需求,在我国城市更为突出。在国外的城市规划中,考虑到居民住宅附近应有一定人均面积的供老人和儿童游憩的公共绿地和设施,有在多少分钟以内即可到达的公园和公共场所,有在一小时内可以到达的市郊森林公园等等,这种思路和作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发达的城市应有发达的公共空间。家庭客厅是家庭内部的公共空间。有人说,城市广场是城市的客厅,不无道理。据说,城市广场来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而天安门广场早就存在。这说明,不同性质不同形式的公共空间,是不同人文思潮的反映,是时代的象征,是非重视不可的。
如果说,城市生产和生活的主要空间特征是"点"特征的话,那么把二者联系起来,或者二者内部互相联系起来的空间特征主要就是"线"和"网络"、"网点"的特征,这是城市流通存在的主要空间形式。不满足这种空间营运的需要,生产和生活就受阻。为此要重点研究和改进以下几方面问题:
物流空间 城市经济运动首先是物质运动,是起决定性和基础性作用的运动。一切产品、物资、原料、商品的流动,是物流的主体。物流空间主要是满足物流需要的道路、桥梁、海空航线空间及与之相应的货物集散(仓储)空间、交通工具存放(停车场)空间以及中转枢纽(车站、港口、空港)空间等等。这种属于城市基础设施的空间供应和建设,由于长期极"左"理论的支配,视其为"非生产性建设"而欠债累累。改革开始以来,虽有所改进,仍然供不应求,没有根本扭转。城市交通紧张问题和交通事故问题几乎是全国性乃至全球城市的通病,其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难计其数。形势迫使我们要对此种营运空间进行创造和改进,要进行从理论到实际的深入研究,对如下一些已经提出的相关指标尤其要进行系统研究并做出科学回答:
城市人均道路面积(km/人);
道路网密度(km/km2);
每万人铺装道路长度(km/万人);
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辆数(辆/万人);
市区机动车辆通行强度(辆/小时);
市区公共交通平均时速(km/小时);
每万人拥有私人交通工具(小轿车、自行车、摩托车)数(台/万人);
市民流动系数(出行次数/年);
全市机动车辆空驶率(空驶路程/总驾驶路程)等待。
此外,物流还有其特殊形式,即管道运输。油、汽、水是城市生存具有命脉性的物质,它的畅通无阻极其重要,因而对其相应的空间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与建设要高度重视、予以满足。
人是特殊的物流体。在"见物不见人"的文化影响下,留下的只重货运不重客运的问题应继续扭转。善待人的空间要继续开拓和改善。人挤人的不文明出行,应该成为文明城市不堪回首的往事和陈迹。
商流空间 商流是物流的条件,商流引起物流。商流空间主要表现为商品交易、咨询、中介、服务空间,商品买卖结算、汇兑与货币流通空间。在一个城市里,具体表现为商业网点、服务网点、金融网点的分布。这种分布要处理好集中与分散的关系。集中有集中的效益,分散有分散的效益,二者必须兼顾。一般来说,商流的枢纽在市中心,即CBD。但是商品流通的批发环节,常常不在市中心,而在市郊。批发与零售的环节的安排,既要讲经济效益也要讲社会效益,即便民和健康卫生。商业、服务业和金融业还要讲配套效益,为此要做出系统的空间安排。商流与旅游人流也有很大关系,一个旅游发达的城市也应有发达的旅游商业,为此要有旅游商业服务业的空间保障。但是优美旅游地带的商铺林立、流动商贩充斥叫卖,既挤压和破坏景观空间,又过度展现和渲染物欲,降低景观真正文化娱乐价值,大煞风景,此等时弊亟宜改进。
信息空间 作为信息的载体电磁波的空间是无限的太空,是不会存在空间问题的。但是信息转换传输的许多物质载体,如邮电通讯、电视广播、出版印刷仍然存在线网结构,存在软件、硬件设备生产、运输、应用空间需求。信息流是商流的重要手段和前提条件。在知识经济时代,智能化生产、智能化交易(电子商务)、智能化住宅将日益崭露头角。数字城市被提上议事日程,信息产业日益迅速发展,全球信息传输爆炸式增长。与此相应的物质空间需要不会成比例增加,但是与此相应的各种线路、服务器、电脑终端的存放和通过空间也会在其推陈出新、日益复杂升级的同时,有起码的空间增长要求。与此相联系的线路空间的保护也日益重要,越来越需要高科技的投入。排除信息干扰、线路不畅、电脑病毒成为清理信息空间日益繁重的任务。加速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加速各行各业信息化过程,是大势所趋。因此,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和单元主体都需要高度重视信息空间的安排和保障。一个单位的机房建设,成为这个单位现代化的首要条件和标志。一部电话、一台电脑、一部传真机,这已成为现代化办公室和许多知识分子家庭必备资产和增长房屋面积的理由和要求。
四、重视和加强城市经济空间的整合与协调
经济点的存在和经济线的运行,必然形成经济面的整体。从一个角度看,城市是一个点;从另一个角度看,城市也是一个面。面由点、线所构成,于是出现了结构问题。加强城市"面"的研究和改进,就是要加强城市面内部结构的研究和改进。作为存在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决定于它的内容:城市产业内容、建设内容、人口内容等等,于是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值得注意:
空间布局 城市的生成和发展,一般是一个由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过程,这种过程没有人发觉之前,它会通过"破坏性试验"自发实现。在人发现之后也有两种可能:当人通晓城市空间发展规律顺而导之时,会加速城市有序化过程。尊重规律,研究和改进城市物质实体的布局是改进城市空间结构的首要一环。现实的城市经济运行问题、交通问题和杂乱无章无不与城市物质实体布局有问题有关。科学的城市布局应该重点解决适度问题:第一,适度规模。城市经济运行无时无刻不在城市内部进行着集中和扩散,进行着分与合。在这分分合合之中有一个单元空间的规模问题,其空间规模过小或过大都会出现规模不经济问题,因此应实事求是寻求适度规模;第二,适度距离。城市单元经济实体相距太远会增加运输费用,降低效益;相距太近,又会产生过密以及由此产生的一些相碍效益即负效益,只有适度距离和适中密度才是可取的;第三,适度搬迁。城市布局不合理必然会要求搬迁调整,但是要考虑搬迁成本和搬迁的长远后果;不可不搬,不可频繁搬迁。要正确处理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不要轻易下"推倒重来"的决心,也不要因循守旧,缺乏城市改造的决心。所有这些"适度"可以求得一些经验数据(如每平方公里居住人口数、建筑容积率、建筑物距离等)以供参考,但绝没有适合所有城市的最佳固定模式可以照搬。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本文关键字:空间 房地产规划,房地产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