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01-27 20:26:31 浏览:6991次来源:http://www.fangxiucai.com分类: 房地产制度
商业地产该如何运营摘要:商业项目未来发展成什么样的形态,首先要有清晰的项目定位,因为商业定位决定了商业项目建筑形式、业态组合
文章来源 房 地 产www.fangxiucai.com
商业地产该如何运营
[摘要]昆明理工大学房地产开发经营教研室主任邓晓盈对商业抱着保守态度,在她看来,“这几年最大的难题在消化上,一个城市需要多少商业,什么样的商业,与经济发展程度、产业支撑、金融业发展等经济支撑强劲与否有关。”
这两年,云南商业地产发展太快,体量太大,于是问题也来得很猛,甚至在没有时间去研究、解决问题之时,已经有一些商业项目受伤了。尤其是2008年以来,城中村项目集中改造,从源头上加大了商业供应。加上本土比较缺乏成熟的商业运营团队和商业人才,诸多商业地产开始面临着定位偏差、招商同质化、业态雷同、高空置率等一系列隐忧,它们考验着开发商的资本实力和运营能力。
昆明理工大学房地产开发经营教研室主任邓晓盈对商业抱着保守态度,在她看来,“这几年最大的难题在消化上,一个城市需要多少商业,什么样的商业,与经济发展程度、产业支撑、金融业发展等经济支撑强劲与否有关。”
在问题面前,昆明商业地产项目仍需要不断摸索、学习和总结。
定位与招商
调查:定位偏差招商出现同质化
商业项目未来发展成什么样的形态,首先要有清晰的项目定位,因为商业定位决定了商业项目建筑形式、业态组合、品牌落位、空间结构、动线规划、景观规划、形象规划、营销推广等各个环节,这些要素是商业项目持续运营的基础和核心。
从目前发展来看,昆明诸多商业体纷纷以城市综合体的形式出现。而诸多的“城市综合体”项目,纵观其定位,城市客厅、CBD核心等概念时有耳闻。在昆明百大集团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梅永丰看来,光从这些项目打出的概念就能看出它们在定位方面的偏差,一个城市对超大型核心商业项目的容纳能力有限,都想成为城市的商业中心,这是不理性的。
由于定位方面的偏差,反映到业态组合、品牌落差等方面,出现最多的问题是模式单一、业态雷同、品牌同质化隐忧开始显现出来,极大地考验开发商对项目的运营能力。邓晓盈称,做商业前要清楚是做城市商业,片区商业还是社区商业,然后根据不同需求和习惯,做招商,“不是每个项目里面都需要把那几个叫得出名字的品牌招进来,现在的城中村改造项目,大多超市除了沃尔玛就是家乐福,快餐店则多是肯德基和麦当劳,还有国内品牌电器店,商招来招去,就这几家,出现严重同质化。”
要聚集人气,很多项目都不约而同选择引进大品牌,而大品牌进入对片区消费水平等有严格要求。与此同时,很多项目也不注重吸纳小商家,以及这些小商家对商气的培育,这也是目前存在的尴尬之一。
解读
云锰地产副总经理刘厚秋:昆明商业地产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风险。加之近来经济环境不利的原因,造成商家盈利能力下降,随着供应量加大,商业的租金收益和增值都会受到抑制,也使开发商在招商中议价能力下降,无法招到合适的商家。商业产品的结构亟待调整,必须通过错位经营和类别化特色来提高产品附加值。
规模与销售
调查:炒商铺带来后期运营难
数据显示,昆明未来两三年将会有1600万平方米商业体量上市,这是一个总量。当中,比如西市区某城市综合体,商业体量占到100万平方米以上,南市区也不乏这样体量的商业项目,不仅体量大,商业规模也大。“如果一部分拿出来卖,是件危险的事情,规划不好,不仅业态凌乱,而且需要时间去规范,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邓晓盈这样认为。
出现这种现状,源于很多开发商有贪大求全的冲动。在梅永丰看来,“商业地产不是面积越大越好。规模过小,难以吸引足够的商家和消费者;规模过大,边际效应将递减。”
纵观这些城市综合体项目的商业盈利模式,要么全部自持,要么是自持加销售,也有部分以住宅为主的商业底商大部分对外销售。
以底街商业为例,这两年昆明主城区凡有街铺推出,往往开盘即售罄,好卖、价高的市场热捧之下,由于零散销售之后,面临着后期成长困难,也造成了很多底层商业极高的空置率。刘厚秋介绍,商业地产市场可能会出现结构性的过剩,或者由于商业运营水平低下,导致商场经营不善,投资者也无法实现预期收益。尤其是空置率上升,使缺少实力的开发商无法继续经营,洗牌式的项目并购不可避免。
诸多人气不足或者运营不成熟的项目,都有一个共同现象,就是在项目前期的运营过程中,往往存在着炒商铺不炒商圈的问题。
解读
邓晓盈:商圈与单个商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商业需要根基,需要氛围,业态有逐步被认可,商圈有逐步聚集人气,逐步发展起来的过程。商圈有影响力,这就需要商业项目要么在商圈内,要么在商圈辐射范围内。只有商圈兴,才有利于商业兴。
傍大品牌
调查:综合体与品牌商家捆绑共赢?
可谓傍着大树好乘凉,这点在诸多商业项目选合作商家时也尤为明显。
目前,昆明诸多城市综合体在业态组合上,还是主力店与次主力店的模式较为常见,昆明购物中心如柏联广场和新西南广场引进百盛百货、顺城引进王府井百货,基本达到了吸引人流、稳定商场经营的作用。
对于商业地产来说,智阁商业地产运营机构总经理谢杰曾告诉记者,一个大型商业项目引入主力业态,从长远来看,会牺牲掉商家一部分利益,但对于片区人气的聚集和形成有积极带动作用。此外,面对成本的提高,高额的投资换来的却是微利也是不争的事实。
除了百货业,大超市、洋快餐等与综合体捆绑也是目前存在的普遍现状。作为项目最能够迅速吸引人气聚集的利器,很多商业体量纷纷引进这些国际国内品牌商家,一些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