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政府资源有偿使用。如公共场所和建筑物上的广告发布权。公共场所和建筑物上的广告发布权也是一种政府资源,只有政府或其授权部门才能决定由谁使用,并象征性地收取一些费用:如果通过公开招标、拍卖使用权的方式,使之具有资本属性,它将升值并为政府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再如街道、桥梁的冠名权。过去由政府授权有关部门对城市街道、桥梁等起一个一般意义(或具有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名称,不具有商业价值。如果通过拍卖等方式,向社会公开拍卖冠名权,冠名权就具备资本属性,产生了价值。如辽宁本溪在资金匮乏的情况下,对长13.5公里的滨河大道及沿线的冠名权进行公开拍卖、使用权的授权,赢得绿地和开放空间,在建筑密度高的城市里实现了每隔1000米就有2000平方米绿地的城市绿化网构想。
(4)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可采用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TOT(转让一经营一转让)方式,或者在城市建设领域引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拓宽融资渠道,盘活存量资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四、 城市资源资本化的益处
我们先看一个例子。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的国有资产来经营,是具有"百年风雨洗礼,北方明珠生辉"之誉大连市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也是近些年来城市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根本性经验。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软硬环境的改善,城市功能的提升,各种资源的科学整合,提高了城市档次,扩大了城市知名度,使整座城市整体升值,创造了许多新的商机和发展机会。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资产积累。 20世纪90年代初,大连城市改造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市中心二、三产业结构亟待调整。市里抓住房地产开发高潮的有利时机,以市区企业和居民住宅的搬迁改造为突破口,实现城市中心区产业功能的转换,进而优化产业布局。在城市改造中,采用中心区和卫星城互为依托的组团式布局,将部分居民迁出老市区,把40%的空地留作公共绿地。从1993年开始,市里集中力量对22块低洼区进行彻底改造;1997年,占地百万平方米的16处棚户区又得到改造。与此同时,-批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安居住宅小区陆续形成。到1999年,市区的200万居民中有100万人搬进了邻近市区的新居,另有50万居民通过原地统一规划调迁改善了居住条件。到1999年底,市区内腾出土地240万平方米,逐步让位于商贸、金融、旅游和信息等产业的发展。
盘活土地存量,实施城市中心区与郊区的土地置换,促进了高效益产业的发展,盘活了资产。如大连渤海碑酒厂通过搬迁,用政府支付的4000万元和外商投资的1.2亿元资金重建了一个新厂。政府又从变卖啤酒厂厂址的收益中收回8000万元资金,用2000万元开发建设了一片绿地,修建了地下停车场,余下资金用于其他国有企业改造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目前,全市最大的地下停车场、最大的污水处理厂、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最高档次的住宅小区和最具特色的国际性会展中心等设施,都是在企业和居民搬迁后,对原厂区和低洼棚户区开发建设的成果。
大连的城市改造和对城市的经营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所产生的后续拉动效应,在未来几十年内都将使这座城市受益。因此,从理论上总结它的经验,是有意义的。由此不难看出城市资源资本化:
(1)有利于促进城市建设和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继经营性资产重组后非经营性资产重组已成为一种改革和发展方向。这种存量调整将打破行业、部门甚至所有制的界限,可充分挖掘现有潜力,保护、合理利资源,优化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将起到很大促进作用。我们仍以大连为例,大连1992年全市可支配的财力是21亿元,其中可以用于生产建设的资金只有8000多万,到1999年,大连可支配财力已发展到90亿元,可用于建设的资金近40%。如果以1992年的财政收入为基数,1993至1999年的7年间,就多挣多花了268个亿,新增的资金主要是靠经营城市得来的。
(2)有利于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实现事业单位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事业单位依托现有资源,在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吸收单位内部职工和社会资金投入,形成多元化投资体制,一方面为城市建设发展筹措资金,另一方面促进了事业单位自我发展。
(3)有利于引进市场经济的竞争、激励和分配机制,逐步实现权责统一、奖勤罚懒、择优汰劣、降低成本、加强核算、提高经济效益。
(4)有利于转变事业单位长期依赖政府的思想观念,由过去靠行政拨款的"等、靠、要"向主要靠市场创效益的"争、创、交"发展。
上一页 [1] [2]
本文关键字:资源 房地产规划,房地产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