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建筑规范的不同点

时间:01-27 20:25:40 浏览:6889来源:http://www.fangxiucai.com分类: 工程管理

   1剪力墙柱的构造要求

   1.1柱截面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的加强

   新规范

   类别抗震等级一二三四中柱和边柱1.00.80.70.6角柱、框支柱1.21.00.90.8旧规范

   类别抗震等级一二三四中柱和边柱0.80.70.60.5角柱、框支柱1.00.90.80.7

   1.2柱箍筋加密区箍筋间距和直径的要求

   引入“柱根”概念,三、四级抗震底层柱箍筋加密区最大间距100mm,四级

   抗震底层柱箍筋最小直径8mm。

   二级框架柱的箍筋直径不小于10mm且箍筋肢距不大于200mm时,除柱根外

   最大间距应允许采用150mm;三级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大于400mm时,箍筋

   最小直径应允许采用6mm;四级框架柱剪跨比不大于2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框支柱和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00mm。

   1.3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心受拉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加25%

   1.4柱箍筋加密范围的变化

   底层柱、柱根不小于柱净高的1/3。

   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取全高。

   一级及二级框架的角柱,取全高。

   1.5柱箍筋加密区的最小体积配箍明显增加

   应符合下列要求:

   ρν≥λνfc/fyν

   式中ρν 柱配筋加密区的体积配箍率,一级不应小于0.8%,二级不应小于0.6%,三、四级不应小于0.4%;计算复合箍的体积配箍率时,应扣除重叠部分的箍筋体积;

   fc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强度等级低于C35时应按C35计算;

   fyν 箍筋或拉筋抗拉强度设计值,超过360N/mm2时,应取360N/mm2计算;

   λν 最小配箍率特征值,宜按下表采用。

   抗震 等级箍筋形式柱轴压比≤0.30.40.50.60.70.80.91.01.05一普通箍、复合箍0.100.110.130.150.170.200.23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0.080.090.110.130.150.180.21二普通箍、复合箍0.080.090.110.130.150.170.190.220.24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

   0.060.070.090.110.130.150.170.200.22三普通箍、复合箍0.060.070.090.110.130.150.170.200.22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矩形螺旋箍0.050.060.070.090.110.130.150.180.201.6一级和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9度)时不宜超过0.4,一级(8度)时不宜超过0.5,二级不宜超过0.6。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2.1设计地震分组

   将原规范的设计近远震改为设计地震分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有更详细的规定。

   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以及阻尼比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应按表1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2采用,计算8、9度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

   表1 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地震影响6度7度8度9度多遇地震0.040.08(0.12)0.16(0.24)0.32罕遇地震--0.50(0.72)0.90(1.20)1.40表2 特征周期值

   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一二三四第一组0.250.350.450.65第二组0.300.400.550.75第三组0.350.450.650.902.2反应谱的范围增加

   反应谱的范围由3秒延伸到6秒,5Tg以内与89规范相同。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3.1取消混


本文关键字:建筑  工程管理工程建筑 - 工程管理

《新旧建筑规范的不同点》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