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01-27 20:28:26 浏览:6523次来源:http://www.fangxiucai.com分类: 园林景观
古人有云:“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对于任何一种事物, 只有了解它的来龙去脉, 才能对它现在的状态做出正确的判断, 对它未来的趋势作出合理的预测。作为对园林艺术这种人类自从出现文明之后一直在不断发展延续至今的事物, 我们也只有将其纳入历史长河, 纳入整个人类的文明文化体系中才能够对其一探究竟。
英国思辨历史学家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在他所着的《历史研究》里认为, 以往人们研究历史往往以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为基本研究单位, 这样的研究是无法解释人类历史上的文明问题的。历史研究的范围应该大大地扩展, 要从全人类、从宏观的角度来把握人类历史的奥秘。
文明形态史观认为不同文化会有类似的“生命历程”, 即都经过起源、生长、衰落与解体等阶段, 而且其间有许多机制是各文化的生命历程中共同或相似的。与进化史观不同的是这里的文化生命历程并不具有“进步”的意义, 因而一种文化衰亡后如果有另一文化兴起, 那也不意味着由落后向先进的演进, 而只是生命周期的又一轮循环(图1)。所以尽管各文化或文明存在着时序的先后, 但在哲学意义上仍可以把它们都看作是共时态的。
一、以文明形态史观研究园林发展特征
将园林艺术的发展置入文明社会发展中来观察, 园林的产生、发展、融合、变异各个阶段也是伴随着社会文明的渐进而发展的。以在一个小范围(一种文明) 中的艺术发展为例, 园林艺术的诞生是顺应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当地的气候地理环境等多方面的特点, 随着文明的日益生长而得到不断的发展, 逐渐形成一种该文明体系下的园林艺术形态。文明的发展是在不断的挑战—应战的循环中得以上升的, 于是在这种园林艺术发展的过程中, 不停地会有来自外来文明的撞击、影响。
当两种文明相互撞击时, 弱方抵御不住强方的撞击, 而全线溃败, 但这种溃败事实上也只是在弱方中占统治地位的那部分文明的溃败, 带来的是弱方全盘接受强方的文明。不过, 很明显这种无条件的接受并不能适应原文明变异的条件, 同时这种全盘皆收也仅仅表现在占统治地位的主导文明的利用者, 即所谓的统治阶级文化的身上, 在园林方面的表现主要为皇家园林。而作为文明内部的势弱者, 即平民文化, 通常反映在民间一些富绅的私家园林上, 在这场撞击中并未受到如此大的冲击, 于是它们有空间也有余力在这种撞击中接受这种挑战, 做出相对的应战, 并自由地生长发展。对这种外来的文化进行扬弃, 汲取其中可以为自身所利用的成分, 注入到本土文明中, 顺着变异、融合、检验、渐进的进程, 最终形成一种完全适应本土文明的形态。在这一进程中, 文明形态一直进行着自下而上的影响, 自上而下的反馈交流, 在社会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之下, 最终完成了这一变革改造, 形成本土的园林艺术形式。
在大范围中的园林艺术发展, 一直进行着起源—生长—衰落—解体的循环过程, 此消彼长。当弱势一方在进行了以上一番变革改造时, 强势一方同样也会由于文明走到了它的峰顶, 同时在一定范围之内没有对手, 呈现出一种停滞的发展状态, 内部逐渐失去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开始走向衰落。强、弱双方在不同波形的曲线上行进。强方的峰顶是弱方的谷底, 当强方走过峰顶, 必呈下降趋势, 与弱方从谷底反弹的曲线在某点相交, 度过相交点后, 强方趋向谷底, 弱方趋向峰顶, 之后进行力量的交接转换。在这2 种园林艺术文化的较量中, 很难说何方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双方只是在不同波形的曲线上行进, 在某一点上做出力量比较, 同时在下一点又进行力量的交换。于是当弱方终于在某一点达到峰顶时成为了当时力量撞击的强者, 新一轮的园林艺术主导又产生了。
这样在大范围里的此消彼长, 多种不同波形的曲线沿着时间轴不断前进, 在前进中, 它们互相影响, 最终一齐趋向同一种波形的曲线, 完成最后的大同。所谓最后大同, 是为在各自摸索过程中的文明寻找到一条可以共同前进并相互扶持发展的道路。
但是, 文明运动并不会以最后的大同来结束。它内部一直是运动着的, 在一段时期内的趋同也仅仅是一个过程, 并不会就此结束, 除非文明的载体——人类或说是高级生物完全灭绝。那么这种不断运动的结果又是如何呢? 汤因比在他的着作《历史研究》中并没有继续叙述。笔者在此做一个大胆的假设: 就像地球的板块运动一样, 从一整个板块开始, 剧烈的外力及内力的作用致使大板块分裂成多个小板块, 各小板块的不停运动也许有朝一日又将拼合成一整个大板块。这种自然力并非我们所能预估, 但我们却可预想到最后的大同并非文明盛衰曲线最后的归宿, 也许只是每一个循环节里的最后一个小节。只要作为文明载体的人类继续生存下去,那么这个循环就可以一直持续下去, 至于这个循环的尽头是怎样一番情形, 现在很难想象出来。并且这种循环是大小相套的。因此, 将此概念引伸到园林艺术领域, 园林的不断向前发展可能会经过一段时期的此起彼伏、百家争鸣, 回归到趋同的线形上,也可能在大同的单调线形中由于内部的震荡, 分化为多种不同波形的曲线, 即不同文化下的园林艺术形态, 继续向前行进。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