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园林美学思想研究概论

时间:01-27 20:29:29 浏览:6473来源:http://www.fangxiucai.com分类: 园林景观

  3.一树一峰入画意,几弯几曲远尘心

  乾隆自诩“山水之乐、不能忘于怀”,曾于乾隆十六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四十五年、四十九年先后六次到江南巡行,足迹遍及扬州、无锡、苏州、杭州、海宁等私家园林精华荟萃胜地。乾隆以他的特殊地位与文化素养,一是欣赏,二是占有。故他在“眺览山川之佳秀”留下了大量的诗篇外,还将许多宠物携归内府,如文房四宝、扬州九峰园的太湖石峰、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内的梅花石等。此外,凡他所中意的园林,均命随行画师摹绘成粉本“携园而归”,作为皇家建园的参考,提高北方园林的技艺水平。在客观上乾隆促成北方与南方、皇家与民间的造园艺术的融汇,使皇家园林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具体表现在:引进江南的造园手法、再现江南园林的主题、甚至到具体仿建名园。众所周知圆明园内“坦坦荡荡”景,吸取杭州西湖“玉泉观鱼”主题。清漪园的长岛“小西泠”一带,则是模拟扬州瘦西湖“四桥烟雨”的构思。避暑山庄湖区主景金山亭、西苑琼岛北岸的漪澜堂,均是再现镇江“寺包山”格局的金山与北固山的“江天一览”胜概。颐和园的谐趣园之前身,即是效仿无锡寄畅园。乾隆在《惠山园八景诗序》中写道:“略师其意,就其自然之势,不舍己之所长”。皇家园林得到民间养分的滋润不仅丰满了园林技艺的领域,运用北方刚健之笔抒绘江南丝竹之情应视为艺术的再创造。

  4.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封建帝王营建宫寝、坛庙、园林等,均是利用形象布局,通过人们审美的联想意识来表现天人感应和皇权至尊的观念,从而达到巩固帝王统治地位的目的。颐和园万寿山上的佛香阁,就是以上观念的典型代表作。

  盛清时期,尽管皇权已扩大到封建社会前所未有的程度,仍运用园林艺术手段唤起联想,使美的形式体现寰宇一统,富有天下,间接表达“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圆明园的重心名“九洲清晏”,其九岛环列无非是“禹贡”九洲,象征国家的统一,政权集中,东面的福海象征东海,西北角上全园最高土山“紫碧山房”,从所处方位与到紫、碧为名的含义,就是代表櫈仑山,整个园林无异是宇宙范围的缩影。“移天缩地在君怀”,帝王无限富有这样的观念。除以上有限的具体形象,更进一步又求助于无限的抽象概念--数字的时空含义,统治者从数字概念里获得精神满足:无限的富有。如皇帝亲题避暑山庄三十六景、七十二景是附会道教中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乾隆将圆明园二十八景增为四十景(5×8=40),五是五行、五德,代表时间概念;八是八方。八卦,代表空间观念,故四十总括了宇宙一切。

  园林里五花八门的“景”,组成复杂多样的象征寓意,如:蓬莱三岛、仙山琼阁,方壶胜境;正大光明、坦坦荡荡;淡泊宁静、香远益清;夹镜鸣琴、武陵春色等等,力图对历史文化全面的继承,都伴随这一定的政治目的而构成皇家园林的“意境”核心,也是儒、道、释作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在造园艺术上的集中反映。但无可非议,乾隆盛世的皇家园林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观.并把园林艺术的审美价值提到新的高度。

  从明中叶至清初,随着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市民力量的勃兴,冲决了以往礼法的堤防,形成了一股浪漫主义文艺的洪流,大江南北的私家园林蓬勃兴起,名园辈土,是我国江南园林蔚然成风、硕果累累的黄金时代。北方的帝王宫苑除发挥着皇家的物质优势,又嘬吮着江南私家园林艺术的乳汁,开始兴起一个皇家造园的高潮。

  “绘画乃造园之母”。此时期私家园林受到文人画的直接影响,更重诗话情趣,意境创造,贵于含蓄蘊藉,其审美多倾向于清新高雅的格调。此时期的园林代表作品可推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扬州影园,其审美特点是“接近自然”。园景的主体是自然风光,亭台参差、廊房婉转作为陪衬,这里寄托园主人淡漠厌世、超脱凡俗的思想,在物质环境中寓藏着丰富的精神世界,苍凉廓落、古朴清旷是其美的特征。

  无锡寄畅园主体是自然风光,其妙在“利用地形,巧于结合外因,冶内外于一炉,纳千里于咫尺”。借景使景观达到近水远山虽非我有而若为我备的境地。从文徽明所著《王氏拙政园记》可以看出拙政园是从“逍遥自得,享闲居之乐”出发,淡泊自然,故信步园内,眼前山林深郁,池水连绵,“滉漾渺弥,望若湖泊”,仿佛置身于纵横淋漓的山水画卷之中,令人心旷神怡。《园冶》著者计成所兴造的影园,更是匠心独运。首先巧于因借,不仅北借蜀岗,还将江南诸山“奔来眼底”;然园内山水能融汇于大自然之中,园内土丘作为远山的余脉经营,并引水从山中渗流而出,混假于真,真假难分,可称山水规划之“珍品”。

  这种旷达与超逸的园林审美观从明中叶一直延续到清初,至乾隆时,园林美学思想起了巨人的变化。由于清初大兴文字狱的结果,文人按照官方的文化标准多醉心于八股制艺,结果明代富有浪漫气息的文艺思想被窒息了,园林艺术创作形成了形式严谨、技术性强的一套程式。特别是在皇家园林艺术创作中,更表现了一种统一的风格,一种共有的审美倾向,如:大内御苑、离宫御苑、行宫御苑等。江南私家园林艺术也有着共同的艺术倾向:讲究形式美、技术巧,由顺应自然而发展为美化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追求外在的物质创造。其代表作为扬州园林,集中体现在瘦西湖,可称得上私家园林的总汇。

  清代乾隆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最后繁荣时期,号称“乾隆盛世”,此段时期集中兴建的一大批优秀的皇家园林与江南私家园林,成为我国园林发展史上并驾齐驱的高峰,可以认为是整个封建社会园林创作的总结。它们全面体现了传统园林的美学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的结晶,在从古至今的世界园林舞台上,是令观众倾倒的最精彩的角色之一,故研究乾隆盛世园林美学思想的意义,恐怕不会是狭隘的。

上一页  [1] [2] 


本文关键字:园林  美学  园林景观工程建筑 - 园林景观

《明清园林美学思想研究概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