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01-27 20:26:06 浏览:6755次来源:http://www.fangxiucai.com分类: 园林景观
小气候主要指地层表面属性的差异性所造成的局部地区气候。其影响因素除太阳辐射和气温外,直接随作用层的狭隘地方属性而转移,如地形、植被、水面等,特别是植被对地表温度和小区域气候的影响尤大。夏季人们在公园或树林中会感到清凉舒适,这是因为太阳照到树冠上时,有30%—70%的太阳辐射热被吸收。树木的蒸腾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热能,从而使公园绿地上空的温度降低。另外,由于树冠遮挡了直射阳光,使树下的光照量只有树冠外的1/5,从而给休憩者创造了安闲的环境。草坪也有较好的降温效果,当夏季城市气温为27.5摄氏度时,草地表面温度为22—24.5摄氏度,比裸露地面低6—7摄氏度。到了冬季绿地里的树木能降低风速20%,使寒冷的气温不至降得过低,起到保温作用。
园林绿地中有着很多花草树木,它们的叶表面积比其所占地面积要大得多。由于植物的生理机能,植物蒸腾大量的水分,增加了大气的湿度。这给人们在生产、生活上创造了凉爽、舒适的气候环境。
绿地在平静无风时,还能促进气流交换。由于林地和绿化地区能降低气温,而城市中建筑和铺装道路广场在吸收太阳辐射后表面增热,使绿地与无绿地区域之间产生温差。形成垂直环流,使在无风的天气形成微风。因此合理的绿化布局,可改善城市通风及环境卫生状况。
b. 减低噪音
噪音是声波的一种,正是由于这种声波引起空气质点振动,使大气压产生迅速的起伏,这种起伏越大,声音听起来越响。噪音也是一种环境污染,对人产生不良影响。北京市环境部门收到的群众控告信中40%以上是关于噪音污染的。研究证明,植树绿化对噪音具有吸收和消解的作用。可以减弱噪音的强度。其衰弱噪音的机理是噪音波被树叶向各个方向不规则反射而使声音减弱;另一方面是由于噪音波造成树叶发生微振而使声音消耗。
c.防灾避难
在地震区域的城市,为防止灾害,城市绿地能有效地成为防灾避难场所。1923年9月,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时,引起大火灾,公园绿地成为居民的避难场所。1976年7月我国唐山大地震时,北京有15处公园绿地总面积400多公顷,疏散居民20多万人。树木绿地具有防火及阻挡火灾曼延的作用。不同树种具有不同的耐火性,针叶树种比阔叶树种耐火性要弱。阔叶树的树叶自然临界温度达到455摄氏度,有着较强的耐火能力。
总之,园林景观艺术是以植物为主体,结合水体、园林建筑小品、和地形等要素进行营造出人性化的、色彩斑斓的、空气清新的、安详舒适的环境,从而改善了城市人们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对维持城市环境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
1.2.2园林景观艺术可以促进城市生态景观的多样性。
园林景观艺术在营造优美、舒适的环境的同时往往需要借助于丰富的景观变化,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单一的景观元素是无法造就人们所需求的具有各种功能的场所,同时也很难形成怡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景观来的。在营造的过程中经常涉及到绿地生态景观、山体景观、水体景观、湿地景观、道路廊道斑块等景观,是自然生态景观的再现于城市景观当中,从而使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得到缓和。这样一来就更加有利于丰富城市景观的多样性。而景观的多样性包括了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地貌景观的多样性和生物景观的多样性。园林景观艺术提倡生态之园,丰富的植物群落中,较多的植物品种,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错落有致,丰富的山体、水体、沼泽等景观都是动物们喜爱的栖息、繁衍的地方,这样一来更加有利于增加了城市生物的多样性,真正的增加了城市的生气。是逐步向实现园林生态的城市景观的方向迈进,最终实现生态的城市景观。
例如在营造道路景观的过程中单一的景观元素是无法满足人们在功能、视觉、听觉上的舒适度的要求。道路空间是提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相互往来与货物流通的通道。在交通空间里,有各种不同出行目的人群,在动态的过程中观赏道路两旁的景观,产生了不同行为规律下的不同视觉特点。我们在设计道路时,须充分考虑了行车,行人的进度和视觉特点,不同速度,不同栽植方式,将路线作为视觉线形设计的对象。提高视觉质量,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具体的设计中,应以不遮挡视线为标准,同时又能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譬如,在拐弯处不应种植大灌木或小乔木。又如,在隔离带的种植时,一个标准端的长度就应考虑到车速,行人速度等问题。而要真正达到这些要求就必须得借助于各种各样的景观要素如植物的多样性,地形的多样性等等。
所以说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促进城市景观的多样化,是迈向生态园林城市的必经之路。
1.2.3 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
园林景观艺术有利于体现城市的地方特色文化主要体现在它的造景艺术手段和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上。
首先是园林景观艺术的理法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园林艺术的主要理法是“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艺术的生命是特色。城市景观作为艺术而言也必须创造特色。特色的大敌是模仿。一时一风,竞相模仿。令人置身城市中周环回顾而不知身居何处。病因在于不借鉴先进城市如何寻觅、捕捉和创造特色,从而也来找本城市的特色。而是人云亦云,不知为何而云。治疗的良方就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主要理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园林景观艺术提倡“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藉因才出果,精在如何体验本城市之异宜,包括宜和不宜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首先是保护和发展山水形胜的特色。利用当地的地貌特点,因地制宜,合理地处理与生态自然景观的关系,营造出具有本地特色、历史人文的景观。“巧于因借”的“巧”体现在“借景随机”。山形水势、四时季相、树木花草、风花雪月、昼夜阴晴无不可成为随机的所在。有心的创造意旨往往开始只是星星的火花。要善于捕捉微小的火花,捉准了就可以夸张放大,逐渐从逻辑思维的概念设计向形象思维逻辑飞跃,景观便顺理成章了。园林组成因素诸如山水、建筑、山石、树木都不会说话,而是借助赋予自然景物中的文化以表达,运用景名、额题、景联和摩崖石刻等为表达手段,烘托景观的意境。而借景的创作要求以“臆绝灵奇“为最高境界,似乎是想疯了,想到绝处才能逢生,从而达到“灵奇“的高水平。
由此可见,此造景理法无时不刻地将当地的生态景观环境融入到城市景观设计当中,都与当地的地形、气候、生活习俗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就在无形当中将当地的文化、人文环境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当中,使得城市的文化得到更好的宣扬,不仅仅让子孙后代更加了解城市的文化,也让外来的人员进一步地了解到该城市的地方特色与历史文化。
其次是对当地植物与构筑物的采用,有利于更好地宣扬城市的文化,使得城市更加具有地方特色,充分体现城市的个性。园林艺术在植物的选择方面上往往大量的采用当地的树种。当地的树种不仅容易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容易成活,成本较低,而且在城市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当地的树种有人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潜移默化当中对城市的历史和人们的习俗有着深远的影响。如今有许多的国家、城市地区的都与它们当地的树种有着密切的联系。往往就该国家或城市的名称与该树种是连着的,比如荷兰的郁金香、中国的牡丹、漳州水仙、福州榕城、广东木棉等等。植物如此其他的构筑物、建筑形式也是如此。